close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圖片節自:博客來

原文作者: Bill Perkins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3/08/30

 

我們從學校畢業後就為了生活、未來退休而開始工作賺錢,然而要賺多少錢才算足夠呢?人生是人一生體驗的加總,賺錢是為了擁有更多不同的體驗,要怎麼最大化體驗的價值,才能善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各種體驗在日後還能產生「記憶股息」,產生讓人不斷回味的記憶,甚至比當初體驗的當下更加美好,與股票股息一樣,越早開始越好,若越靠近人生盡頭才擁有美好的體驗,能獲得的記憶股息就越少,更不要說有些體驗是你只能在特定時間才能有的經歷,例如:旋轉木馬只有在兒童才會有最大樂趣;滑雪只有在年輕時才有辦法體驗。

或許我們會認為隨著年紀增長,花錢會比較隨心所欲,會在真正為時已晚前充分享用自己的錢財,然而,根據統計,七十五歲以上者的年平均支出小於六十五到七十四歲者,更小於五十五到六十四歲者,儘管醫療費用增加,但因為休閒娛樂和衣服的開銷下降更多,而且與其把錢留到生命尾端艱難地活下去,不如花在前端疾病預防和維持健康效益更大。本書的宗旨就是告訴讀者應該要專注在最大化自己人生得快樂圓滿,而不是最大化自己的財富,錢只是一種幫助我們達到目標的工具,有了錢,可以幫助我們達到享受人生這個更重要的目標。


我們努力工作賺錢存錢的目的不外乎為了養老、為了孩子,作者在書中將這些疑慮一一提出可以解決的辦法,消除大家為了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的事情(死亡)而存了一大筆錢卻沒有好好善用的問題:

一、人都會希望自己在年邁孱弱時受到良好的照顧,可以考慮長期照護險,若在六十五歲前投保,費率可能比想像中低,也不用怕為了說不定不會用到的預設看護費而存下一大筆錢。

二、若擔心離世前就把錢用完了,可以考慮年金保險,因為不確定什麼時候離世而存了一大筆錢,少了怕用完,多了又浪費有更多人生體驗的機會,不如將風險交給保險公司,規劃好每個月的給付額,生下的錢都能盡情花用。

三、若是考慮小孩的未來,作者的概念是:要給小孩的錢應該事先規劃好,在死之前就給小孩,而那些錢就已經不算是你的錢了,剩下的部分才屬於你,很常見的情況是當你過世時,你的繼承者年紀也已經很大了(六、七十歲),也不需要你的遺產,應該要在繼承者最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才能發揮最大價值。若想將錢捐給醫學研究或慈善團體也是一樣的道理,越早捐出去越早助於醫療疾病的防治或越早援助弱勢,不必等到死後才進行。

 

經歷生命中的許多體驗,是取決於你的健康,所以最好在你還很健康的時候花錢,要客觀務實地看待自己的身體和衰老過程,覺察到自己身體的極限。在衡量該不該現在花這筆錢有一個新的體驗或該繼續賺錢延後享樂時,可以用「個人利率」的概念,設想老闆請你今年的歐洲旅行不要去,明年再去,而且他會幫你多負百分之X的旅費,百分之X就是「個人利率」,會隨著年紀上升,若你已經八十歲,我想不管利率多少都不能延後你寶貴的經歷吧!

工作賺了多少錢,就等於我們為了賺到它而付出的「生命活力」。最影響你能否享受生命活力的三個因素就是:健康、自由時間和金錢

作者在書中給讀者一個建議的做法,先藉由網路上或書中提供的計算器計算出自己的預估壽命是幾歲後,扣除現在的年齡得到剩餘壽命,再與自己維持每年生存所需的最低金額(一年生活的成本)相乘,就是生存門檻。達到身存門檻後就可以思考一個開始動用積蓄的時間點(花費>收入),這個時間點就是你的「資產高峰」,從這個時間點使用過去一直以來累積的資產,花費財富去追求人生最大的滿足,經歷開心的體驗,然後在臨終時財產趨近於零,而不是留下一大堆遺產,為了自己花不到的錢無止盡地延長工作時間,但這個時間點不一定跟退休畫上等號,只是表示這個時候開始花費要比賺的多,因為目標不是賺到最多財富,而是獲得最多的人生體驗、豐富多彩的生命

 

書中的觀念讓我對「延遲享樂」的看法有些許的改變,讓我知道有些經驗真的是要及時去做,時間一過就沒辦法再獲得,雖然身處在這個高房價、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的時代,要存到足夠的退休金退休不容易,但努力工作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豐富自己的生命,對這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托比 的頭像
    托比

    從書學

    托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