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擷取畫面_2025-01-05_215552-removebg-preview.png

圖片節自:博客來

原文作者:Charles T. Munger

譯者: 李彔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04/30

查理.蒙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好友兼老師,擔任波克夏公司的副董事長,巴菲特說:「蒙格對我的影響無可取代,他用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窮得多。」,我一開始是抱持想知道查理蒙格的投資學問來讀書的,後來越看越發現這不是一本教讀者如何投資的書,比較像是在講蒙格的人生哲學的道理,書中收錄了蒙格在各個地方的演講內容,從這些演講稿中可以知道蒙格對事情的看法及智慧。

 

蒙格不會對一家公司的財務資訊進行膚淺的單獨評估,而是對他想投資的公司內部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做全面的分析,讓人更能理解和投資標的相關的各種因素,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

把投資領域侷限在「簡單且可以理解的備選項目」之內,「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而高科技業與製藥業被蒙格歸在太難理解的範圍,所以可以看到波克夏持有的股票中科技業的占比並不高。之前巴菲特大賣台積電持股結果台積電股價反而越漲越高,我想可能與他們的這個理念有些許的關係。這邊可以衍生到一個蒙格的人生哲學:「能力圈」,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如果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你注定一敗塗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裡競爭。還有另一個與能力圈相關的概念:如果你真的想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那麼必須擁有強烈的興趣。我可以強迫自己把許多事情做得相當好,但我無法將沒有強烈興趣的事情做到非常出色。如果有機會,要去做自己有強烈興趣的事情。

購買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購買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買進那些優質企業,就等於買到了那家公司的成長動能,及所帶來的規模優勢。規模優勢理論的本質是:生產的商品越多,就越有能力生產該種商品,和經營成敗有很大的關係,第一個成本可能隨之下降;第二,資訊優勢也是知名度優勢,名氣大的品牌即使價格比其他同類商品貴一些,消費者還是會買單;第三,社會認同,如果大家都買同樣的東西,我對這東西不熟悉的情況下,會跟著大眾的潮流走。但規模大的缺點便是大企業常見的官僚作風,敷衍塞責。

 

蒙格認為市場不是有效率的,總是能在市場上找到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他們的策略是做好全面的評估後大量買進並持有很長一段時間,引用巴菲特在商學院講課時說的話:「我用一張考勤表就能改善你最終的財務狀況,這張卡上有二十格,所以只能有二十次打卡機會,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擁有的投資次數。當你把卡打完後,就再也不能投資了。」意即每次投資都要經過審慎考慮,把握有限的機會,如果發現了一次定錯價格的賭注,而且非常有把握贏,就應該狠狠下注,所以他們的投資沒那麼分散,至於需要看準多少次呢?蒙格認為不需要很多次,波克夏累積的錢大部分都是由十個最好的機會帶來的,但巴菲特也曾在公開場合說過,對於一般人來說,不熟悉股票、沒辦法有大量時間研究的人, 投資於大盤的指數基金是比較適合的。

 

這本書很厚,將深刻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簡單易懂的生活智慧,同時也激勵讀者養成自律、智慧和正直的人格,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元思維模型」,從不同的學科中學習基礎概念(如數學、心理學、經濟學、物理學等),以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和判斷力,不要像諺語所說:「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並常常要反過來想,「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倒推問題,例如思考「如何失敗」,然後反過來避免失敗。書中也提到許多關於人類的心理學,雖然蒙格並沒有上過心理學的課程,但透過它實際的經驗認為人都會有這些傾向,而這是由他整合各面向整理出來的,他甚至覺得這比只專注在學術上單一面向的心理學界的理論更實用,包括: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映傾向、喜歡/熱愛傾向、避免不一致傾向、簡單避免痛苦的心理傾向、易取得性誤導傾向(對容易得到的東西,大腦會高估其重要性,極其鮮明的印象對大腦有特殊影響力)等等,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買書來看,書中內容有些看一遍看不太懂,需要反覆閱讀才能知道蒙格所比喻的是什麼,或是要有一些人生歷練後讀起來才更有感覺,值得讀者一看再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托比 的頭像
    托比

    從書學

    托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